2022是IM的第三年。关于短片,1849个样本下,331所学校的同学作品,可能是他们对这个时代最好的表达。
电影让我们从庸常中解脱,从烦闷中抽离——我们在无数青年创作者的影片中,看到了这种特性,而这种特性的背后,是创作者们对抗虚无、表达自我和寻找风格的不懈努力。
IM两岸青年影展今年首度与在线视频协作技术支持阅流开展评审合作。通过在线评审系统IM电竞,完成了创作者与影展的双向奔赴,是一次次克服万难im新闻、寻求意义的彼此抵达。
因此,我们需要敏锐的、具有洞察力的双眼。评审的意义于此浮现——它代表着电影人在所有环境下对专业性的坚守,也体现着人们对于真诚创作的一贯渴求。我们将信任托付于所有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坚信他们会用客观与理性来进行审视,同时不忘以热忱和真诚来衡量所有的作品。
刚刚结束的初审,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旅程。在此我们对所有参与评审的老师和电影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他们:
丁天,作家、电影访谈人。著有影人访谈故事集“青春三部曲”:《骄傲是另一种体面:我与她们的骄傲,写给30岁前的你》(2021)《29+1种相遇方式》(2018)及《天意眷顾倔强的你》(2014)。
微博@丁天D小姐,影坛伉俪丁然(代表作《女理发师》)和张鸿眉(代表作《小城之春》《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孙女。任“好莱坞文娱圣经”Variety杂志中国版2020-2022主编。曾工作于安乐电影、《大众电影》《嘉人》《时尚芭莎》(男女刊)等杂志。
李冬梅,导演,编剧。2002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2015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完成故事片导演专业的学习。201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剧本创作。
2020年执导长片《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获得第44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目前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担任电影制作专业讲师。
杨时旸,影评人,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用评论袒露真心,用小说掩藏秘密。出版有影评集《孤独的影猎人》,随笔集《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小说《杨天乐买房记》等。
佟珊,影像研究者,策展人。长期关注华语青年影像、艺术电影、纪录片与电影节文化,并于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其他评论文章散见《南方人物周刊》、腾讯“谷雨计划”,《放映周报》等媒体。担任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华语选片人,并曾参与FIRST青年影展(2021)、HiShorts!厦门短片周(2020)的选片工作。
宋法刚,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
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山东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审专家、山东省广播电视局节目评审专家、山东省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评审专家。
张小北,编剧作品有《李献计历险记》、《匹夫》、《拓星者》IM电竞IM电竞、《星门深渊》等。
导演作品:《拓星者》、《血陨狂沙》、《星门深渊》等。担任电影《意外的恋爱时光》《与时尚同居》《八佰》等文学策划。并参与开发《球状闪电》等多个国内科幻电影项目。
周黎明,影评人、文化评论人、中英文双语作者。毕业于杭州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和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曾任英文《中国日报》《看电影》等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现负责央视电影频道《周游电影》栏目的撰稿和主持。自 1998 年以来,撰写并出版了 21 种专著,包括在中国电影业具有相当影响的《好莱坞启示录》,另有三种英文著作。《洛杉矶时报》称他为“中国的罗杰·伊伯特”。
每年发表中英文文章百余篇,参加上百场文化艺术活动及相关的媒体活动。近年来应邀参与多项 BBC Culture 的百大榜评选。他还曾担任国内外十多个电影节和戏剧节的评委和选委。
陶冶,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委会副秘书长。
黄豆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台湾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公众号“映画台湾”主理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展映总监。IM电竞IM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