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张试卷你要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06-10 17:46:38

  “我发现凡是参加过高考的人,每年那三天,很多人都会去关注一下今年作文是啥,数学难不难。让我们充满仪式感和‘回忆杀’的究竟是什么呢?可能是闯过这场命运大考的‘劫后余生感’吧。高考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毕啸天2020年7月在知乎问题“想问问各位,高考真有那么可怕吗?”下发表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毕啸天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227万关注者的科技领域“答主”。这位“90后”是清华大学化工系2014级直博生,2012级本科带班辅导员,其网名“毕导”由此而来。在经历过高考十年之后,毕啸天分享了他的高考故事与作为“过来人”的经验,这篇文章获得一万多个“赞同”和近2000次“收藏”。在文章的最后,“毕导”写道:“生命是一场蝴蝶效应。回首往事,你的许多选择和巧合交错出后来波澜壮阔的人生。”

  毕啸天的高考记忆用几句话便能讲完: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他,参加了清华的“自招考试”,并拿到了加分,高考时“遭遇”了难度“拉满”的试卷,虽然内心崩溃,但坚信“难了大家都难”的他最终稳住心态考上了清华,专业是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我的父母都从事化工相关的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着迷于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它奥妙,但又是可以被理解的。”

  之后的三年,从无机分析学到有机物化高分子,再到“三传一反”,毕啸天渐渐发现他对化工知识敏感而热爱。毕啸天说他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化工,这门学科的方法论塑造了他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并不是每一位高考生都如“毕导”这般一路“高歌猛进”。芯片工程师石侃(知乎科技领域答主@老石)的老家在“高考大省”山东,高中时他是省内最好高中之一的重点班学生。然而,高考那一年他“考砸”了,加上填报志愿前,他没有做任何“功课”,把报志愿的工作全权交给了家长,第一志愿落选,最终石侃去了他完全不了解的第二志愿,那是一所二本院校的边缘专业。那一年,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985”“211”大学,全班只有他去了一所二本学校,这让石侃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大学期间的他敏感自卑,经常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所学校的。

  高考的失利没有让石侃从此停滞不前,大四期间,他花了大量时间在中科院计算所实习,参与了众多项目,学习到了许多无法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本科毕业后,石侃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读研究生。他回忆说,读研期间是他学生时代最努力、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最终在导师的推荐下,石侃成功申请到了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博士,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石侃说,高考失利对他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更早地去思考不同的选择。“原本都是前人、家长、老师安排好的路,甚至可能一直到工作。但高考失利相当于在这条路上加了一个路障,这逼着我去思考还有什么路,能够到达同样或者类似的终点。高考是有标准答案的,而人生没有。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能也不用套用其他人的‘解法’‘公式’‘套路’或者选择。”

  对于很多人而言,“选错”了大学专业也是高考时的一大遗憾。叶伟(知乎母婴亲子领域答主@翘囤奶爸)便是其中之一。按他自己的线线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小伙”,离开家乡,考上一本是他最大的愿望。后来叶伟“如愿”上了一本,但由于成绩不理想,只能选择并不擅长的专业。再后来他努力恶补专业知识,最终被保研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叶伟进入一家世界500强的央企任翻译一职,留在了北京。工作这些年,他在巴基斯坦的项目上流过汗,在印度边境开过车,在华尔街参加过培训,也给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过口译。

  “工作之后我确实打开了眼界,见识到了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也让我看到了不同人之间的相通和相同之处。但最关键的是,让我彻底地接受了自己,更加踏实地生活,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从高考中,我学到了两点,一是没有什么机会是唯一的,这次没抓住再继续努力也可以;二是机会确实也很少,尽量能抓住一个算一个。我是2008年参加高考的,高考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培养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拆解问题的能力,遇到自己不懂的新问题愿意主动思考如何解决,这一点对我后来的生活、学习很重要。整个高考的备考过程就是锤炼这些能力的过程,我认为这比高考分数更重要。”叶伟说。

  2013年,毕啸天读大三,到了该考虑是否要读研究生的时候。“如果从今天的视角回想当时,其实对于读研、读博的概念是很不清晰的。如果能回到大三,我会问自己,你喜欢搞科研吗?你喜欢找前沿、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吗?当时自己只是觉得,我的成绩挺好的,不读有点可惜了,学长学姐们几乎都继续深造,说明读下去至少是一个迷茫时期的稳妥选择。”就这样,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毕啸天拿下了保送直博的资格,在2014年7月本科毕业后,于8月正式博士入学。

  毕啸天本科时考试经常拿第一,在同学心里他是“学神”。但是到了读博阶段,毕啸天发现,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了。毕啸天没有想到,读博之后,他的生活会被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填满,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被寄予厚望的毕啸天在最初的两三年里,经历了一连两个课题的失败,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原本计划一心做科研的毕啸天渐渐觉得读博之路漫漫。“博士研究生不用考试,但是需要发现新问题,解决它,再完成论文。但发现新问题特别困难。你能想到的点,上网一搜,别人都做完了,很痛苦。”

  然而生活中不全是苦恼,博士入学不久,毕啸天就担任了2012级本科生的辅导员,也从此获得了“毕导”这个称号。在人们的印象中,辅导员是严肃的。但毕啸天打破了这样的刻板印象。许多外系的同学都知道化工系有一个“很好玩”的辅导员。

  2015年7月,毕啸天参与了一个去以色列的访学项目。“周末学校会组织我们游历以色列的风景名胜,我在网络上发以色列游记,朋友们都觉得非常搞笑,催我多出去玩、多写游记。在写那些搞笑游记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我热爱制造幽默,也享受大家看完我的段子后忍俊不禁的样子。这种热爱让我坚持至今。”

  “通过做自媒体,我看到了一个极其丰富的世界。我结识了非常多优秀的同行创作者,接触到了以前我崇拜的前辈。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每一天都有不同,每个月都在进化。我坚信,一份事业最关键的是,它要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你正反馈。在做自媒体时,我能在其中找到无穷的灵感,创作永远使我兴奋和快乐。”毕啸天说。

  2017年10月,毕啸天向导师和系里提出休学,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启了内容创作的探索之路。“原本以为,通过了高考的闭卷考,就会有理想的人生,进了大学后发现,高考以后,人生处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卷题。高考不仅是一场闭卷考,更教会我们不怕面对开卷题 。”

  不为自己设限,同样是直播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汤维(知乎母婴亲子领域答主@Cecilia)秉持的原则。去大城市发展是汤维高考的目标,而她最终也如愿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汤维从事了几年环境相关的科研工作,其间她当了妈妈。为了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长,在与家人商量后,汤维下定决心辞去了薪资丰厚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她说能陪伴孩子的成长,真的很幸福,她从不后悔。

  在孩子长大了一些之后,汤维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如今,这位“二胎妈妈 ”拥有自己的事业,真正做到了“带娃工作两不误”。

  “我还记得和现在的合伙人第一次聊天的时候,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需要请朋友在一旁翻译,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那时候两娃都已经上学了,我所能做的也就只有接送和做饭,觉得如此很没有价值,也觉得从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就这样浪费了。我决心回归职场。只要不和过去、别人做对比,以时间补时间,以努力补差距,自己终究会不断进步。我想用备战高考的劲头,去答每一道人生大题。”

  在坚守自我与寻求突破的道路上,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撰稿人王超(知乎人文领域答主@螺旋真理)也从未停下脚步。热爱历史的他大学时选择了“冷门”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曾有人说他应该“现实一点”,选择一个有“钱途”的专业。此外,专业难度大、就业对学历要求高等难题似乎都将成为他未来的阻碍。然而王超相信“冷门专业,也能有热门前景”。

  毕业后,王超进入文博类行业媒体工作。“具体而言,我现在负责运营一个新媒体矩阵,自己会创作一些文博普及类的视频和内容,并将行业里好内容转发到新媒体平台上来,另外,还会组织一些行业活动。”这时又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一些对学术要求较高的人更是认为短视频的篇幅无法承载文物的深厚内容。然而王超认为,博物馆理应进入新媒体,并对传播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既懂博物馆内容,又懂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人才正是当下需要的。“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知识和记忆的场所,我学习文博、参与建设、就职相关媒体,也在问题和回答间分享着博物馆的美丽。”

  又是一年高考时,还记得你的高考故事吗?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知乎推出《人生开卷题的答案》,邀请多位“高考过来人”一起聊高考、专业、理想、选择……用他们的真实经历和经验告诉大家,人生处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