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电竞行业动态我想帮助世界捐多少钱“合适”?
发布时间:2022-12-10 08:48:34

  “何来此说“是益盒团队创始人何流的个人专栏,我们想在这个栏目跟大家分享从事有效利他事业路上的感受和观察,之后这个栏目会不定期进行更新。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来回应当下的困惑和情绪IM电竞,也期待从一个理性、客观的机构背后稍稍走出来,与人对话,传递希望。

  最近,益盒捐助人社区中,何流被问到了一个问题:我捐多少钱“合适”?浅看,这是关乎于收入和个人经济状况的议题。但背后,其实涉及不同的道德观点和世界观。以下是他的思考。

  最近我的状态一般,用新晋的热词,属于“政治性抑郁”。对未来的形势并不乐观,也有些迷茫于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但如果说有一件事能够在黑暗中给我点点亮光,让我提振精神,那就是和我们的捐款人社区的成员们聊天。

  捐款人社区是公益盒子新晋的一个尝试。通过组建社区,我们聚集了一些感兴趣有效地捐款、最大程度地给社会带来积极改变的朋友们。除了熟人,绝大部分是在网上认识的陌生人IM电竞。今早的这位名字叫 Lancy(化名)。

  她来自台湾,已经退休,做公益多年,一直以来资助了一些山区的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参与公益、帮助他人。她说自己对苦难有恻隐之心,只要看到别人需要帮助,都希望伸出援助之手。

  她举了一个例子。在水滴筹等平台诞生后,她会看到许多网上求助。一台手术几万块钱,一个药物疗程几十万的费用。面对这些呼救,她觉得应该伸出援手,但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付出多少,毕竟网站上有着帮不完的人。帮到哪里算足够了?究竟帮助他人到什么程度,我们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本科时,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的一生,究竟要付出多少精力和资源来帮助他人?我认为,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行业动态,大家收入境况有所不同,无法用统一的金额来要求每个人,但有些基本标准或许值得借鉴。

  幸运的是,我有疑问的时候,正好遇到两个网站:GiveWell【1】 和 Giving What We Can【2】。GiveWell 帮捐款者寻找全球范围内效率最高的公益项目,最大化你的单笔捐款的社会影响力。

  Giving What We Can 是一个捐赠承诺,签署者承诺将一生收入的 10% 或更多拿出来,捐给最有效的公益项目。他们认为,10% 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捐助额:一个人捐出收入的 10%,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太大,无论是住的房子还是吃的饭、穿的衣服、使用的交通工具。尤其,收入越高的人,越是如此。一个年薪 10 万的人捐出 1 万或许还有些困难,但年薪 100 万捐出 10 万,生活几乎不会有区别。

  IM电竞

  这两家组织可谓是我公益路上的启蒙老师,尽管已经有过一些公益实践,但他们给了我思考框架,来梳理公益和生活的关系IM电竞,以及理清楚自己做公益的目的与方法。

  后面,我在别的一些领域看到了不同的标准:例如,宗教的角度。基督教里有“什一税”,要求信徒捐出收入的 10%。的 Zakat(编者注:天课,教宗教术语,意思为让财产更洁净)要求信徒捐出一生财富的 2.5% 用于帮助他人,印度的锡克教也有 Dasvandh (编者注:锡克教徒的习俗)一说,要求信徒捐出 10% 的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还有一些积极的践行者案例,在影响着我。例如 Alan Saldanha【3】,他是一位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年收入 12 万英镑。他从小就热爱公益,不过知道关注了Giving What We Can,才将捐款变成了毕生的事业。

  IM电竞

  他最早从 10% 开始,逐渐提高比例,第二年捐出 20%,第三年 30%,第四年 50%,并马上来到 75%。他根据 GiveWell 的推荐捐款,支持在非洲发放的防疟疾蚊帐,每 2000 美元就可以避免一位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是全球最高效的公益项目之一。他说,哪怕捐完 75% 的收入,他还有 40 万英镑用来生活。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捐出 75% 的收入,但 Alan Saldanha 的例子很鼓舞我。

  我们不需要是比尔·盖茨,马云这样的富翁才能捐助。一个渴望帮助他人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在 Alan Saldanha 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一种今天世界上超越了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的生活方式,一种在现有系统里将赚钱能力直接转化为利他能力的可能性。

  回到我自己,在经过探索后,我从本科时就签署了 Giving What We Can,承诺捐出人生收入的 10% 做有效的公益。至今以及好几年,我仍然在 10% 的级别,一年捐 2 万元左右。看到身边有些朋友已经在 20%、30% 的水平上,我也希望随着我的收入提高而提高捐款的水平,毕竟世界上有这么多被忽略的问题,我会想 10% 够了吗?尽头在哪里?

  IM电竞

  有时,这种过度思考会让人崩溃:难道每次我花钱,都要想一下,这笔钱如果捐出去,是不是能帮助更多人?我出去吃顿饭去一次旅行,这些开销如果全加在一起,可能真的能够救人性命。那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我的享受,去帮助他人?

  但我转念一想,看到这样的可能性,也许是件好事,因为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一笔钱,我们确实可以花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捐出去帮助他人,而且在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我们几乎可以保证捐出去给世界带来的价值远大于花在自己身上。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应该把钱都捐需要帮助的别人?

  我从哲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作品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还写过。辛格认为,

  只要这不会让我们做出任何在道德上可比的牺牲,我们应该付出资源去帮助他人。

  对辛格来说,道德的生活是奉献的生活。付出资源有可能会让我们少买一双鞋子、少吃一顿大餐、少去一次外国旅行,但和同样的资源所能拯救的生命相比,这些牺牲可谓微不足道。这为个人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

  我对辛格的观点有许多尊敬,我认为它的逻辑没有问题。在实践中,或许只有圣人才是道德完美的;但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也许可行的实践方式是“更道德”,而不是“最道德”。

  有效利他中心的社区联络员茱莉亚·怀斯(Julia Wise)有篇文章【4】我很喜欢。她有同样纠结的问题:我有业余爱好、我要养娃、我要养家,那我应该捐出多少钱做公益才是道德的?

  怀斯认为:给人生设定一条道德线%,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承诺。在这之外的收入,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给任何偏好,这样既保证我们为世界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又保护了自己的空间。

  我想起了 One For The World 【5】。这是是一个类似 Giving What We Can 的捐赠承诺计划,它鼓励每个人都捐出 1% 的收入做公益。比起 10%,1% 的收入就更加可以负担了,确实是是一个人人皆可参与的事情。而如果一个人年薪 20 万,1% 也有 2000 元,可能已经超过很多人目前的捐款水平。

  我在看我自己的最近的在状况。看着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少人都会感到气馁。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解决贫困、疾病、气候、性别等问题?我最近在思考,这就像在问,“到底什么时候我才能赚到所有的钱”。答案自然是不可能。

  对我自己来说,在解决了“捐多少”的问题之后,剩下就是“怎么捐更有效”的事。这也让我做了现在做的事情,组织公益盒子做的研究,去发现有效的公益项目、最大化捐款的社会价值。

  举个例子,GiveWell 发现,在非洲发放防疟疾蚊帐可以每 3000 美元避免一位儿童死亡,而公益盒子发现在中国农村进行白内障手术可以每 3000 人民币帮助一位盲人复明。

  有了这样的研究和计算,我们有信心可以最大化有限资源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盲目的做事。我自己和我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希望让更多人拿出一部分人生收入去做公益,这不是件小事。所以,更要认真对待如何捐款才可以最大化社会效益的问题。

  我真心地希望看到一个人人有效利他的世界。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系统的改变,都是从原子层面、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转瞬即逝的那个念头开始的。

  Lancy 说她在生活里很朴素,不爱花钱,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花钱就觉得心疼。但当做公益的时候,她可以花很多钱,而且非常开心。可能辛格的设问也有不成立的地方:帮助他人本身就是个值得享受的过程。这其实不是牺牲,而是实现。通过公益既成就了世界、也成就了自己,或许也就给“我应该捐多少”的其中一个答案吧。本文来自何流的个人 ,点击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