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球零售巨头攻城掠地、平价超市遍地开花、品牌建设繁花渐欲迷人眼、隐形眼镜护理液频遭“质量门”市场、业态、品牌和标准,这一系列问题让成长中的中国眼镜企业面临一次次遭遇战。表象之下暗流涌动的2006年,无疑再次成为中国眼镜 行业 成长的坐标系。
2006年,当许多眼镜制造企业还在醉心于品牌建设的时候,其实正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险。外资布局高端眼镜零售市场,HAL收购红星,Luxottica中国整合。
众所周知,在眼镜业的整个产业链中,生产商对零售商的依赖性很强,零售渠道拥有话语权,所以渠道是眼镜业的咽喉所在,一旦渠道被整合,眼镜制造业就不得不仰渠道之鼻息,被牢牢掌握在渠道的股掌之间。
目前,眼镜业的渠道战似乎尚未展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外资收购零售终端,小型眼镜店生存艰难,这些表象已经露出了渠道兼并的端倪。
2006年,渠道渐显王气,但时机还在,有实力的眼镜制造企业不妨也考虑一下自己的渠道战略。
2、业态:概念背后,谁是线年,平价超市遍地开花,网店销售崭露头角,医院配镜争食市场,零售业态由此显得更加多元化起来。
2006年媒体对平价超市现象的冷思考开始多了起来:缺乏领军品牌和标准的眼镜产品,所谓平价的参照系是什么?缺乏规模的平价超市,产生平价的土壤在哪里?既然平价超市能被不断复制,那么平价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2006年,一些商家打着眼镜暴利的旗帜,吸引那些对 行业 不了解,急于致富的人们加入眼镜业,眼镜业真的就是淘金者的乐园吗?从现在大多数平价超市的经营模式上看,“平价”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随着欧诺配镜网的高调登场,网上眼镜店也逐渐被 行业 认知。作为信息和物流发展的产物,网上眼镜店的确能减少成本,但标准和品牌的缺位同样构筑了网上交易的高门槛,千里之外,消费者如何准确表达他们对材质和品质的需求呢?网上眼镜店的兴盛,或许要假以时日。
医院介入眼镜零售市场,与目前一些眼镜店开始推行医学验光似乎是殊途同归,正视专业服务,体现服务价值是眼镜零售店的必修课。
2006年,国内首份《验光环境和需求调查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国内84.2%的眼镜店验光人员,仅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国内眼镜店验光人员急需接受就职后的再教育和专业培训。
其实这块市场,正是眼镜店拱手相让的,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重塑口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2006年,大多数医院仍然无法取得《眼镜产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也就是说,大多数医院并不是合法的眼镜经营商。
2006年,中国眼镜企业的品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万新光学获得了眼镜制造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许多企业也在认真实践自己的品牌战略。
但中国眼镜 行业 的品牌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品牌大众知名度低,眼镜业缺少面向大众的品牌宣传通路,所谓知名品牌几乎都是业内知名而已;其次是缺少领军品牌,没有形成质量和价格标杆;第三盲目搞“拿来主义”,没有对应的品牌个性,缺乏品牌内涵。
2006年,许多企业的宣传册上都打上了“CCTV-7上榜品牌”,据说这也是获得某“名优产品”称号的需要,但实际上这些企业投放的广告大多数人都没见过,这种花上几万元谁都能做的广告,只能折射出企业自欺欺人的心态,没有必要当成是一种荣誉。
眼镜业在品牌上玩起了“拿来主义”:沃尔沃、红蜻蜓、国美、大红鹰、乔丹、贝多芬等都成了眼镜品牌。别看A店和B店卖的眼镜牌子不同,不少表面看完全不同的牌子其实都是一个厂家生产的。其实每个眼镜厂家手头都会有少则四五个、多则十来个牌子,在经营时他们故意把这些不同的牌子投放到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商家,目的是回避因消费者货比三家导致的经销商之间价格拼杀,实现厂商利益最大化。多年来,这已经成为厂商联手控制市场的重要手段,很难打破。
缺乏创意的品牌就像鸡肋,而这些急功近利造就的品牌大量涌现并不代表2006年眼镜 行业 品牌意识本质上的提升。
由于各家眼镜店都在经销不同品牌的产品,令消费者们雾里看花、优劣难辨,无法对产品质量和价格加以比较。
2006年四成太阳镜质量堪忧,主要原因是部分太阳镜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了抗紫外线能力弱的镜片,同时虚假标注UV值,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厂家在镜片大量添加色泽,从而造成镜片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失真。
而有的眼镜店利用“全钛”的标志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所谓“全钛”就是钛合金,而高纯度钛架的价格是钛合金镜架的数倍,至于各种钛合金镜架中的钛含量有多少则更加不得而知。另外,还有大量标注为国外生产的眼镜,却未标明厂名厂址,实际上是国内加工的产品。
对于暴利说,业内做出种种解释,但大众为什么没有说服装业是暴利呢?我们应该眼睛向内,找 行业 自身的问题。
眼镜配制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标准,这是长期以来眼镜 行业 被人指为暴利的根本原因。
目前眼镜配制业的国家标准有27项,所有眼镜店的验光、配镜等设备须经质量技监部门的认证检定,操作人员需取得技术资格证书。
但社会各方却对眼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建议:鉴于眼镜 行业 的定价属于市场调节价格,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对眼镜 行业 加强监管,在眼镜的包装标志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必须清晰地标明材质的成分和含量,让买卖双方一目了然,以利于规范好眼镜 行业 的生产经营秩序。
2006年,继博士伦公司“润明水凝全护理液”引发真菌感染角膜炎事件后,海昌、保视宁,全能等隐形眼镜护理液相继遭遇质量门,经媒体宣传后,大众普遍对眼镜产品的质量表示担忧。
另一方面,im电竞相关机构对于眼镜产品在质量、材质、服务等方面标准化的推动工作上做了大量实践。
2006年9月22日,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丹阳,标志着我国没有专业眼镜检验机构的历史就此结束;在温州,从2006年5月开始,眼镜产品将强制标注“QS”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上海从2007年1月1日起,凡从事隐形眼镜和纳入医疗器械管理的隐形眼镜护理液批发业务的企业,必须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
而06年年初南京眼镜 行业 服务质量和“三包”规定却在四稿后遭遇“难产”,对比年底眼力健公司无奈在全球范围内召回隐形眼镜护理液,不由让人感慨。
外资频频出手收购国内眼镜零售业。日前,眼镜生产和零售企业意大利Luxottica集团斥资近6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相继接手北京雪亮眼镜有限公司、广州明廊眼镜连锁和上海现代光学有限公司,并计划三年内进一步收购国内眼镜零售和生产企业,届时将在国内拥有290家以上的眼镜连锁店。与此同时,欧洲最大眼镜业投资公司荷兰HALolding.V也斥2.14亿元巨资收购上海红星眼镜78%的股份。
目前,我国眼镜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60亿元,眼镜零售市场的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出近3倍,并迅速成为全球时尚和高档眼镜的最大消费市场之一。眼镜 行业 ,特别是高端市场的外资收购,已成为 行业 发展的趋势。
由于外资更看中的是国内高端市场,而中低端市场潜力依然很大,因此他们可以选择错位经营,以平价眼镜店吸引消费者。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使我国在单光、双光镜片及镜架制作等关键技术的研制与推广中获得突破,跻身世界前列,为遭受进口眼镜冲击而濒临崩溃的中国眼镜业注入了活力。众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虽然国内企业占据了世界眼镜市场的相当份额,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高端市场仍被日、德、意、法等国家掌握。要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眼镜业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强调自主创新,体量已经逐渐大起来的眼镜业也在积极创新,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竞争力。像万新这样的龙头企业每年科技投入达2000多万元,06年科技投入更是达6000万元,并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眼镜业应加强对自有品牌和技术的研发支持,加强眼镜 行业 的市场营销战略 研究 。国内眼镜企业应团结起来,进行人才、市场、技术、 行业 资源、资金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民族眼镜产业的发展,应对挑战。
2006年国内眼镜 行业 历经“阵痛”和战略调整之后,2007年国内眼镜 行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 行业 将呈现出“回暖”迹象,企业景气和信心指数也将逐步上升。而影响 行业 这种创业“情绪”的主要原因则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央行 研究 局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上半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9%,预计2007年中国全年GDP增长率为9.8%,CPI为2.0%左右。同样,在这个大经济环境下创业,国内眼镜 行业 势必随波逐流、水涨船高,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中国刚柔并济和睿智友好的外交政策也激发了国内商界(也包括眼镜 行业 )创业和市场拓展的激情。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以新的壁垒方式为中国眼镜产品设置障碍,但是中国对非洲国家和东盟国家的交好,势必给国内眼镜 行业 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开拓空间。三是通过 行业 “洗牌”,国内眼镜 行业 淘汰了一批“低、小、散”企业, 行业 进一步规范,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保护机制进一步成熟,大大提高了整个 行业 的创业信心。四是经历了2006年突如其来的市场“变故”和市场考验之后,国内眼镜 行业 变得十分坚强,既积累了迎对市场风险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无疑,2007年中国眼镜 行业 是充满希望的!但是 行业 前行的道路也并非坦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成本仍然有上扬趋势。一方面经历了疯狂的2006年后,2007年的铜市表现虽然相对平静,但是大部分的金属价格将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鉴于中国人力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国内眼镜 行业 和其他 行业 一样务必对员工的基本工资做适当的调整,有人估计2007年国内眼镜 行业 工人的工资调幅为100至150元/月;此外,由于欧美消费进入了个性化时代,眼镜订单单款量下降,品种增多,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眼镜结构材料日益复杂化,使加工难度增加,也增加了制造成本。二是 行业 人才仍然短缺。中国眼镜 行业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虽然培养和积蓄了众多的眼镜人才,但是设计、im电竞管理、技术眼镜行业、营销人才的短缺仍是制约2007年国内眼镜 行业 发展的瓶颈。
三是企业招工仍然很难。连续三年,国内眼镜 行业 均出现招工难问题,但是2007年招工形势不容乐观,有人估计春节后部分企业员工将有2030%的缺口。四是新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有人预测,尽管去年中国的眼镜产品出口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但2007年的眼镜产品出口并不会一帆风顺,发达国家很可能以新的壁垒形式为中国眼镜产品设置障碍,反倾销、眼镜产品环保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等新的壁垒都有可能降临到眼镜产品和眼镜企业的头上。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眼镜 行业 出口数轻易突破了20亿副的门槛,但在出口总量急速增长的大形势下,眼镜业的毛利润与出口平均单价却在继续下滑。如何跳过香港等地的贸易中间商,直接打入眼镜消费国的市场,已经成为眼镜 行业 需面对最直接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眼镜市场,北美这个价值268亿美元的“沃土”,对不少中国企业来说却是“处女地”。而要从北美市场中分取一杯羹,径自赴美参展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营销方式;若要提到北美的眼科展,则就避不开励展集团旗下的美国国际眼科博览会(VisionExpo)。
对于美国的经销商来说,中国生产的镜片、镜架、太阳镜、眼镜附属配件以及加工处理设备都很具有吸引力,而作为北美最大的眼镜展,美国国际眼科博览会不但将是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最直接途径,也能辐射到包括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南美这些周边地区的总共近三万专业观众和采购商。这其中,国际眼科展对于南美地区的影响力尤其值得中国企业借用。由于南美区域最大的巴西圣保罗眼镜展是巴西的国内展会,所以直到去年才首次对中国眼镜商开放,且中国区面积仅为200平方米,不过其展区总面积的1%,因此目前阶段获得中国展商要取得展位还很困难。相比之下,美国国际眼科展由于采取东西两个分展的举办方式,能为来自美国之外的展商提供更好地服务和平台。
另外,还有一些中国眼镜企业已经用物美价廉的产品获得了美国销售商的订单,但订货方为避免同业竞争,会对其进一步开拓当地市场设置一些障碍,使他们非常为难。针对这些企业反映的这种情况,励展集团将为他们在主会场附近特别设置一个相对私秘的小会场,并由励展负责从主会场组织对中国产品有兴趣的买家与专业观众前来洽谈,让这一类中国企业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拓展北美市场。
一直以来,签证问题都是困扰中国展商赴美参展的最主要障碍,很多企业就是在签证这个环节无法过关,使得参展方案整个流产。比如,一个去美国参加电子展的50人中国展团,竟被拒签了2/3;某中国企业来美投资研讨会的签出率,更只有15%。无法顺利获得签证,展商除了可能要损失预付的展位费之外,更令他们痛惜的是白白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虽然庞大的美国市场总能使赴美商务活动不虚此行,但畏于在签证过程中极大的不确定风险,让很多企业对于赴美参展疑虑重重。
面对这一情况,励展集团已经为此制定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来加强对中国展商赴美签证的支持。首先,励展现在安排了专人负责与中国驻美以及美国驻中大使馆的沟通,参展商今后赴美签证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将在第一时间得到传达与反馈;然后,励展还针对中国企业往往缺乏赴美签证经验的情况,聘请专业人员辅导广大中国展商,尤其是帮助中小型企业准备申请材料,以避免签证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虽然按规定赴美商务活动的主办方一般要出具的文书只有邀请信,但励展方面已经主动的将历年所有展商的申请情况与资料递交给美国的外事与商务部门进行备案,以增强中国申请企业的信誉度;在细节上,励展更是锱铢必较,比如,以往他们的惯例是对所有海外展商的邀请函落款都采用统一印刷签名,现在专门破例对所有中国参展商都采用亲笔签名。
有过赴美签证经历的人都知道,一旦首次被拒签,就基本没有余地了,因为通常赴美的二次复签的通过机率非常渺茫,签证官所要做就只是再重复一遍“动机不纯”、有“移民倾向”的拒签理由,并向你多收一次签证费。而为了尽力给中国的参展商争取机会,使他们成行,励展作为一家以英国为总部的公司,最近特意加入了中美商会,以便于参与中美商会的TTP签证服务计划,该计划是由中美商会出面,使会员企业邀请的客户在被拒签后进行二次申请时,得到更公正和悉心的对待。因此,今后来自中国的展商即便在首轮被拒签,也可以在励展的帮助下重整旗鼓,通过二次复签获得赴美签证。励展集团相信,在他们这一系列公关“组合拳”的凌厉攻势下,中国眼镜企业的赴美参展之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