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行业在未来会怎样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16 21:48:02

  。在中国,屈光不正(含近视、远视)人数高达7亿人,全球近视人口大约26亿人。东亚作为全球最卷的地区,有着最高的近视率,目前2个东亚人里面有1个要戴眼镜。2018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近视率分别为36%、72%、81%,可谓学业越重,近视越重。

  更可悲的是,近视是会遗传的,遗传指数为60-65%,在近视发病原因中,遗传与环境各占一半,遗传作用略大于环境。 在澳大利亚13岁左右的孩子中,父母没有近视、有一方近视、双方都有近视的孩子中,近视患病率分别为6.3%、18.2%、32.9%。东亚地区有全球最高的近视率,无论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来看,东亚地区的高近视率肯定会继续维持。

眼镜行业在未来会怎样发展?

  最可怕的是,近视是不治之症!一旦得了近视,是治不好的,只能矫正(戴眼镜什么的)。屈光手术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治愈”了近视,因为你的眼球轴距还是不正常地拉长了,屈光手术没办法把你的眼轴压缩到正常的水平。眼前段手术只是切削了你的眼角膜,让光进来的折射角度改变,“刚好”能在你的视网膜上成像而已。

  既然2个东亚人就有1个近视,那么这个人只能有两个选择:戴眼镜或做屈光手术(注意,未满18岁的青少年还做不了屈光手术)。

  目前全球眼镜市场规模大约900亿美元(大约6,559.02亿元人民币),最近10年来保持稳定。这也是眼镜行业的问题:成熟、确定性高、稳定,但缺乏成长性,毕竟没有什么近视人口还不知道眼镜是什么的吧?欧睿认为全球眼镜行业未来能保持5%的增速稳定增长,到2028年有望达到1200亿美元的规模。

  在我看来,这个逻辑是说不通的:22年之前都不增长,等你开始预测的时候就稳定增长了?

  中国眼镜市场规模则保持一个较低的成长性,大约跟随人均GDP的增长水平,那么,中国眼镜市场保持中低速增长的逻辑在哪?

  从数据上看,中国近视人数确实是在增长的,也就是用户数在增加。但随着国家对近视防控的重视,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近视人数还能不能保持持续增长,这个逻辑是存疑的。

  但另一个逻辑,我认为是更强的,那就是消费升级。近视人数的增长逻辑不强,未来可能保持一个存量水平,但很有可能的是,每个用户在眼镜上面花的钱更多了,之前一副眼镜100块,现在可能上千,由于眼镜是必需消费品,均价跑赢通胀甚至跑赢GDP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从欧睿的数据看,中国眼镜镜片的单价增速,过往年份也不到2%。

  在与眼镜相关的子行业中,镜片作为附加值最高的材料,价值占比最大。其次是配套用的镜架。隐形眼镜可能佩戴不方便,占比仅12.1%。笔者上大学的时候也戴过隐形眼镜,后来不戴了,麻烦得很。

  2022年,中国镜片、镜架的产品市场规模大约都在250亿元,因为两者都是配套销售,所以增速同步性很高,欧睿预计未来两个行业的增速会在3%左右波动,和前文所述的《中国眼镜镜片零售单价增速》预测值一致,这或许可以说明镜片未来的增速动力主要还是价格提升。

  但不管怎么说,整个行业并不算是高成长的,眼镜已经是成熟行业,需求稳定但缺乏想象空间。

  再看国海证券的一份报告,未来镜片增速略高于镜框和眼镜,增速大约5-6%左右,目前镜片、镜架市场规模大约300多亿元的水平。总之,结合各大研究所的判断,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眼镜行业增速较低,乐观情况下跟随人均GDP增速,保守情况下跑赢CPI。

  目前主流的镜片材料是树脂,使用占比90%,未来会往功能性镜片的趋势发展,也就是通过调整镜片的基础材料、调节配方、光学设计或镜片膜层,使得镜片拥有一种或同时拥有多种功能特性,受众人群主要包括光敏感、有害光防护、舒缓视疲劳、成人渐进镜片与近视管理等。其中,能延缓未成年人近视加深的离焦镜片较有市场空间,戴眼镜是会加深近视的,因为眼镜虽然能够矫正视网膜成像,但会产生周边离焦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主成像之外,周边的成像依然落在视网膜之后,眼睛为了适应它,就会把眼轴拉长,从而加重近视。未成年人眼球发育不成熟,一旦近视,则必然加重,戴眼镜是罪魁祸首,这也是欧普康视的OK镜能大火的原因,通过OK镜在睡觉的时候矫正视网膜,从而在白天获得短暂的清晰视力,能够不戴眼镜,以此延缓近视加深。但OK镜很贵,依从度差,周边离焦镜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各大镜片厂商纷纷布局离焦镜片技术,包括中国的万新、明月等。一副离焦眼镜的价格并不便宜,普遍上千,但和一副要几近上万,还得每年换一套的OK镜相比,已经非常实惠了。

  由于功能性镜片的出现,不同眼镜也适用于不同的场景,50%的消费者拥有2副眼镜,“一人多镜”也在数量上扩大了市场规模。

  从市场格局看,“洋品牌”优势明显,卡尔蔡司、依视路(法国)市占率都超过了20%,国产前三是万新、豪雅、明月。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从销售量来看,市场前二应该是万新眼镜片(15.2%)、明月镜片(10.1%),卡尔蔡司、依视路则只有3.3%、3.2%的市场份额。这说明“洋品牌”的优势在于价格,定位高端化眼镜行业,用的人少,但卖得贵,而国产品牌则定位大众化,卖得多,但赚得不如洋品牌多。im电竞这使得从销售额、销售量上看,市场格局大不相同。但是艾瑞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国产镜片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对高端镜片的国产替代,可能是万新、明月等国产品牌的机会。

  镜片的下游主要是KA采购渠道(占比70%)和经销商长协代理(30%)。KA即Key Account,关键客户,主要针对知名的眼镜生产商,而长协代理则是经销商和生产商签订框架合同后分销,类似品牌代理。在开拓新渠道方面,中小镜片厂商一般通过参加三大眼镜展的方式进行:日本东京国际光学及眼镜展(IOFT),意大利米兰国际眼镜展览会(MIDO)、德国慕尼黑国际光学眼镜展。

  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眼镜?用户最有发言权。以下摘自艾瑞咨询的一次抽样报告,本次调研样本数量共计2063份,青年女性45.7%,青年男性42.6%,为本次问卷调研的主要对象。此外,样本范围还覆盖到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与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样本分别占比为5.2%和6.5%。

  首先是为什么要戴眼镜?矫正近视自然是刚需,然而各个群体在近视之外亦有不同诉求,由于现代人频繁使用电子产品,可以防蓝光、抗紫外线,是各大群体的第二大共同诉求。从年龄上看,青少年可能更注重近视延缓,对功能性镜片要求更强,但青年女性可能更注重颜值,看重镜架的新颖性。

  对于镜架,“舒服”几乎是第一位的,必须轻盈,不对鼻梁造成压力。青少年对“美观”的要求显著高于整体。

  整体而言,消费者最注重实用性,眼镜是日常用品,佩戴必须舒服,这一点无论对镜片、镜架都是第一要求。镜架的第二大诉求是价格适中,其次才是美观,可见消费者比较理性,知道眼镜“暴利”,不愿意为此支付过多溢价;对镜片的诉求还是更注重品质本身,要舒服、有特殊功能,其次才考虑价格、品牌。从这一点上看,对于镜片企业来说,产品、渠道才是关键,镜片厂商本身品牌是否知名,倒不是非常重要。

  总之,眼镜属于耐用消费品,一定要买好的,那么消费者如何判断好不好?57%的消费者选择连锁眼镜店,24.5%选择眼科医院、视光中心等专业渠道。也就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渠道、终端是否可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很大影响。

  那么,消费者能接受多少价格的眼镜?下图可见,300-800元之间,是一个较为受欢迎的区间,2021、2022年消费者实际花费的眼镜单价分别为778.9、786.3元/副。价格一旦超过800元,消费者就觉得贵了,但依然有些人愿意为高端产品支付溢价(占比约30%)。整体而言,1000-3000元的价位是消费者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所以高端眼镜必须努力塑造自己的价值以配得上这个价位,前面说的离焦眼镜,基本上就处在这个价位上,为了延缓孩子的近视加深,分母们也愿意为此花钱。

  明月镜片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领先的综合类眼镜镜片品牌企业,表现出合理的成长性:2017-2021年,公司营收CAGR=7.80%,与行业增速同步;归母净利润CAGR=48.56%,考虑盈利爬坡等因素,即此前盈利基数较低,这样的增速也可以理解。

  从下图看,明月镜片的毛利率上涨明显,近55%,销售费用率非常高,最终的归母净利率大约在12-14%左右,算是盈利能力不错的企业。

  公司的权益乘数很低,只有1.1倍,总资产周转率2022年更是低至0.38,所以拖累了ROE。从财报上看,镜片有着“茅台”一样的特征:盈利能力强,现金多,全是钱,但由于资金利用率低,导致运营效率受影响。镜片公司要花钱的地方主要就是销售,这可能是因为销售的话语权主要由下游控制的原因。消费者配镜的时候,并不会特别偏好某类镜片,要么验光师说什么就用什么,要么综合对比几个品牌哪个顺眼选哪个,总之,镜片的销售依附于整个产业链,因此公司需要花费较多的钱去维护市场。

  这个逻辑和OK镜是类似的:不管是普诺瞳还是梦戴维,消费者并不会特别指定,医生给你配好了,im电竞用哪个就是哪个,所以对OK镜厂商而言,最重要的是和下游渠道的关系。那么品牌对消费者到底有没有影响?本人问过视光中心的工作人员,回答是“会有一定影响”,但消费者还是“听专家的”。所以2022年,“近视茅”欧普康视的销售费用率也高达19.37%,2019年甚至超过20%。

  这种感觉就像你去配眼镜,在选镜片的时候,工作人员可能会告诉你这是蔡司的,非常NB,那是明月的,国产货,也不错,问你要选哪个。你想来想去,来了句:“就要那个好点的吧!”,或者直接跟店员说:“哎呀随便啦!”于是让工作人员来帮你做决定了,所以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会有加持,但也就那样,聊胜于无吧。

  商业模式方面,公司以直销模式为主(占比69.67%),经销收入占比30.33%。

  全球龙头依视路的毛利率甚至可以超过60%,但是其销售费用率甚至可以超过35%,2017年超过40%,可见销售渠道是镜片的关键。那么全球龙头如何销售?依视路的做法是向下游渗透、并购,掌握大量销售渠道,实行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依视路旗下拥有大量眼镜零售品牌连锁店,如亮视点、Pearle Vision、Target Optical、OPSM、Óticas Carol等,同时拥有Coastal、EyeBuyDirect、FramesDirect、Vision Direct等电子商务平台,旗下拥有多家知名眼镜品牌,包括雷朋、欧克利、全视线、科斯塔、时尚眼镜、Persol、Oliver Peoples等。

  最后就是采用内涵增长+外延并购的模式,一方面保持高强度的销售、研发费用投入,发展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产融结合,用并购的方式获得渠道、品牌、技术、新产品等。严格来说眼镜可以归入医疗器械(因为近视是眼病),而医疗器械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无非4条:国际化、并购、扩大销售、加强研发。无论是迈瑞医疗、欧普康视,还是美敦力、爱尔健,都是靠这四个轮子在跑的。

  从产业链上看,明月、万新所在的镜片,以及各大奢侈品牌所在的镜架,属于中游,而博士眼镜属于下游的零售商。除此之外,公司还面临着眼科医院、视光中心、电商的竞争。

  博士眼镜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眼镜零售公司。截至2022年末,公司有513个经营网点(其中直营门店493家),已遍布全国23个省份。公司现在实行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模式,旗下还有高端品牌President、个性潮牌砼(tóng)、复古品牌ZORRO等。

  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是光学眼镜及验配服务,收入占比68%,毛利率70%,其中,离焦镜产品占比已由2019年的3.4%大幅提升至23Q1的15%,正应验了我们前面说的,功能性镜片是主要趋势。成镜系列(老花镜、太阳镜等)收入占比11%、毛利率52%;隐形眼镜书占比约15%,毛利率37%。

  在华南、华东、西南等成熟区域,单店营收稳定在120-180万,平效约2-3万元;华北、东北等门店效益较高,单店营收约200- 350万元、平效可达5-6万元。公司营收规模前十大门店全部为商超场所及医疗机构门店,无论效益、增速都高于街边店。

  公司的盈利能力整体上是比较高的,说眼镜暴利并不为过,2019年之前毛利率可达70%以上,但因为销售费用率太高,实际上剩不了多少钱,净利率大约10%。也就是说,眼镜的高毛利率是不得已的,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没有足够高的毛利,就撑不起店租、房租、水电、人员工资、宣传费等。2020年后毛利率下降,公司的解释是产品结构调整导致,即高端产品反而毛利率更低,可能是价格更贵的缘故,虽然比例上赚得少,但一次赚得多。

  眼镜店整体上格局是分散的,截至2022年,全国眼镜行业近10万家门店,而博士眼镜门店市占率仅0.5%,门店数量最多的精功眼镜,市占率也就2%。从销售额来算,博士眼镜市占率约1.2%,而美国眼镜市场CR10=40%,最大的眼镜零售商Vision Source有3139家门店;日本CR3已达40%。

  那么,是不是无脑对标美日,就能得出中国眼镜行业必然集中的结论?很难。前面指出眼镜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成熟期的行业,格局再有太大变化的可能性很低,中美日三国自有不同国情,很难说因为美国这样,所以我们也必须这样,何况美国眼镜市场CR10才40%,这么一算,一家平均也就4%的份额,你怎么就认为中国的市场集中度能够提高?本人目前的结论是,眼镜店不存在太大粘性,当我面前摆着宝岛、博士、精功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偏好谁,这就注定了眼镜行业格局是分散化的。

  在这种成熟行业里,内生增长的速度较慢。加盟模式是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需要严格审核加盟商的资质及选址,过程繁琐、推进较慢且前期投入大,“zèle”自2014年创立至今仅有8家加盟门店,“砼”自2015年以来仅开设了13家加盟门店,公司旗下整体加盟店仅有21家。

  在存量市场里,外延并购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路径。因为增量(加盟)效果不大,还不如把现有的店面吃掉。上市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发挥产融互动,将各大品牌收归门下,再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制度进行管理,可能是更靠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