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章伟忠师兄邀请我加入知乎这个大家庭,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可以写一篇论文了,准备开始现在的创业项目是14年4月份的时候,到今天已经一年多了,路上走的很不顺,磕磕绊绊,无论产品还是商业都遇到了无数的大坑,一路走一路填,在此我把这一年时间内的经验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多交流。
为了避嫌,我的创业项目在此不提,只对市场业态,消费者习惯等背景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个人意见。
标品以太阳镜,隐形眼镜为代表,也包括一些衍生品,镜布镜盒等等,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二次加工。
非标品就是光学镜或者称近视镜,也包括近视太阳镜,最大的特点是需要验光配镜进行二次加工。
眼镜是一个半医半商的行业,可以对一副眼镜进行拆解,简单地说,医对应镜片,指的是我们人眼的光学参数,需要验光来确定度数,瞳距等等指标,我们大家一说验光都倾向于去医院,这种行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商指的是镜架,对应镜架款式,外观颜色,潮流搭配,在媒体上大作广告的,请明星代言的,绝大部分都是镜架的厂家或品牌商。
对近视的朋友,配一副每天都要使用的眼镜(在此不讨论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一会儿的眼镜:如老花镜,im电竞近视太阳镜),最基础的需求只有一点,那就是舒服。这其中包括两点,一是验光度数准确,镜片装配好后,戴在脸上看着舒服,不晕,不累。二是镜架佩戴在脸上感觉舒服,镜腿不勒,鼻托不硌,佩戴舒适,转头不掉。其他的因素都在次要的考虑范畴,比如样式,品牌,价格等等,我相信没人会为了品牌或者款式配一副自己天天戴着不舒服的眼镜。
基于上述的两点,我非常同意大家的说法,眼镜是一个非常依赖线下的行业,无论是验光,配镜,还是镜架的试戴,都是没办法完全搬到互联网上的。有朋友说知道自己的度数,可以直接在网上配,这样当然可以,但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度数的呢?知道度数的这个行为(验光)只能发生在线下。如果今后科技发展,使用一个摄像头或手机或其他可穿戴设备就能进行远程或自动的验光,那将给这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一副镜架戴在自己的脸上是不是舒服,大小是不是合适,只有将镜架真实佩戴在自己脸上才能感觉到,有人能从图片上看出来这个材质的软硬么?有人能保证模特戴着这幅镜架好看,我自己戴上就一定好看么?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2014年国内眼镜业零售额约600亿元(所有眼镜产品,包括我上面说的标品和非标品),其中电商零售额接近100亿元,只占其中的六分之一,在网络销售非常普及,双十一销售额屡创新高的当下,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例。
如果题主指的眼镜电商是狭义的,或者说就是天猫淘宝卖眼镜的,看到这就可以了,我明确地告诉你,这块没有前景,最大的障碍就是眼镜业的核心环节(验光/配镜/试戴)脱离不开线下。如果题主指的可以扩展,迎合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那么请看我继续分析。
再看一组官方数据,2014年据国家教育部、卫计委最新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率超过25%,初中生近视率达到70%,高中生近视率达到85%,全国现有近视人口接近4亿,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已居世界第一位。这是让我这个自诩为视光行业从业者的人感到非常心痛的一组数据。但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数据,我们可以看出,4亿人口,600亿元销售额,大家还都抱怨眼镜是暴利,这不合理啊,原因在于更换频次低,非常低。(吐槽:就因为频次低这一点,我先后被两家风投拒绝)根据我们的了解,人均更换眼镜的频次为2-3年,也就是说保守来看一年只有1亿人更换眼镜。那么平均下来一副眼镜600元,我个人认为还算合理。最后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也是支撑这个行业的根本,那就是配眼镜是刚需,当你觉得眼前模糊的时候,无论是隐形还是框架眼镜,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你一定要配一副让自己能够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眼镜。
所以总结一下眼镜业,这是一个人口基数大,更换频次低,客单价并不高却是刚需的半医半商行业。
线上和线O,是眼镜电商发展的一大趋势,国家在战略层面上也提出了互联网+,这就使得传统产业连接互联网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此我先列举一下现有的创业项目,把他们分为了不同的类别,便于大家理解。
1, 五副试戴,首推Warby Parker,这是全球范围内眼镜电商的标杆,他们的情况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查查,国内有几家的模式都是在像他学习,例如可得网。这种模式我认为马金同先生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分析的非常好。
2, 以试戴技术为突破口,代表的有,试戴技术非常NB,已经被眼镜业的寡头陆逊迪卡在14年收购了。同类的还有DITTO,两家都是在网络上售卖眼镜。英梅吉,国内做试戴系统非常好的公司,而且是实时的,他们在眼镜试戴方面的效果可以和国际有名的Total Immersion相媲美。但暂时没有看到他们有变现的途径,我猜是和大的平台合作,如1号店。
3, 线上挑选,线下验光,配好后快递到家。代表为美国Zennioptical,同时大部分品牌商的天猫旗舰店或淘宝卖眼镜的都属于这一类。
4, 网上向网下导流,国内比较有名的亿超眼镜,国内眼镜O2O的鼻祖,我个人非常佩服的企业,线上线下全覆盖。类似的还有LOHO,通过SEO优化,向线, 通过创建新的品牌,以情怀吸引消费者,代表为Tapole,诺瓦加。
6, 眼璞网,前几天他们刚改版了,改版前个人理解他们想做眼镜版的大众点评,改版后貌似是想通过推荐款式来引导消费者购买。
7, 上门验光,伊视可,亿超也推出了类似的业务。与雕爷力推的河狸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8, 望客,天猫电商出身,自建品牌自建体系,使用设备降低专业人员要求,可能的话用装备实现自动验光配镜。
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易传播的特性,使用虚拟试戴技术,将适合的款式直接推荐给顾客,顾客犹豫的话还可以分享给朋友,听取大家的意见,让顾客在网络上做出初步的购买决策,选定几个款式后带着一定的购买倾向到店有针对性的进行镜架试戴,然后在店铺进行验光,配镜,调整新眼镜等线下实体店才能做的项目。最后进行支付,完成整个购买行为的闭环。同时由于眼镜业购买频次低的问题,网络平台需要扩充自身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视觉健康,向公众介绍用眼知识,普及用眼知识,从小儿弱视,青少年近视,到老花眼,白内障都可以涉及,吸引重视自身视觉健康的朋友关注。二可以从时尚潮流,明星搭配入手,介绍眼镜的配饰功能,吸引青年人的注意。以上是我个人的拙见,理想化的产品,其中诸多细节有坑,而且涉及到的行业工种较多,我认为一个公司来做可能性较低。
我认为,不要梦想着改变一个行业或者颠覆一个行业,还是要找到客户的一个痛点,自身实力能够解决的一个痛点,从小到大,慢慢做,才能逐渐的对行业产生影响。提两个思路,互联网的特点是连接,是便捷,可以参考其他成功的O2O项目,类比滴滴打车,他重新定义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之间的连接方式,并扩展到了专车,顺风车。那我们是否可以将顾客与眼镜店进行高效的重新连接?是否可以让顾客便捷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镜架、镜片)?不再担心被导购忽悠。在此我只是列举出两个思路,大家还可以扩展。针对现有的模式,我举一下上门验光的例子,验光仪器大部分都很笨重,不适合随身携带,且要想得到合理的验光数据,对于环境也是有要求的。现在大部分的上门验光都是使用面包车,对于北京这种限购的城市,该如何处理?这块的法规我不懂,有了解的朋友可以给我科普一下。而且一堵车,时间就没谱了,将会大大影响用户体验。如果验光设备小型化,手持化,将大大提升上门验光的效率和体验,但这并不是眼镜电商可以解决的,这部分需要设备提供商的协作与不懈努力。
所以说眼镜的O2O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但需要不同行业的人进行协作,并不是一家就可以搞定的领域。其实就算不接触互联网,传统眼镜店认认真真搞好自己的验光,搞好自己的配镜,不忽悠,我相信也不会缺少回头客。互联网是方法,是途径,是手段,互联网不会消灭实体产业,只会让传统产业变得更好,让用户更满意。要说目前最大的瓶颈,我认为是人才,懂互联网的人不理解传统产业的规律,眼镜行业的人不清楚互联网的特性,跨界的人才非常稀缺。我也是吃了无数的亏,填了无数的坑,慢慢积累,才能在此敲下上面的文字。
最后,说点情怀。作为一个从14岁开始就戴眼镜的近视青年,深深地了解戴眼镜的诸多不便与苦恼,踢足球分不清队友和对手,打篮球看不清篮筐全凭感觉,夏天热的时候眼镜往下滑,冬天进出房间眼镜一层雾。结合自身的经历,再看看每年增长的青少年儿童近视率,除了心痛,就是心痛。现在少年儿童的课业负担也是越来越重,接触电子设备越来越早,看电视,玩儿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行为对于孩子们的视觉健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2014年底,我的儿子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我真的很担心,他也像我一样小小年纪早早的架起眼镜,虽然我靠视光行业生存,获取收入,但我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尽量晚的,尽量少的戴眼镜。希望通过我,我们团队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眼睛,爱护自己的眼睛,让小朋友们中戴眼镜的人数能够少些再少些。
1、验光的规范性: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商店几乎没有超过15分钟的验光过程,而专业的验光数据需要至少40分钟的验光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没有精准的验光参数,一切都是空谈。
2、加工的精准性不受重视:很少有顾客知道加工师如同验光师一样,也有初级加工师、中级加工师、高级加工师、二级技师、高级技师之分,以为机器能决定产品的精准性,但事实是不合格的师傅(或者不负责任的师傅)误差极大,装镜片歪斜了都看不出来,散光轴位误差,不会调整镜架,人为地加大瞳距尺寸以牵就镜片原片尺寸,甚至拿错镜片度数。
因为教育也好医疗也好,这种目前无法工业化还需要一定技能的产品就没法便宜!
所以我们行业还是给祖国人民提供了不算太优质,有时候甚至不那么合格的服务与产品。。。。
我们公司有线上天猫店,也有北京实体店,大家都一致认为线上+线下才有出路。我们也是在这条路上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普通消费者之所以还在线上配镜,是认为只要拿到可靠的验光数据,选好镜架就可以完美地配出一副眼镜,傻子才去实体店。所以线上才会有市场。
可事实上,懂眼镜的人不会去线上配镜,越懂越不会,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懂。只知道单纯的验光比较麻烦,也没细想万一不舒服谁能给解决售后问题。
1)无法验光,或者说验光比较麻烦,就算拿到验光数据,配出眼镜不舒服,也没人给解决,浪费镜架,镜片,精力,金钱。
2)无法试戴,只是看美工美化过的图片,单纯的看眼镜尺寸,是不知道戴脸上松紧度,舒适度,美观度的。收到货,戴上才知道不合适,但是花了钱了又不舍得扔,只好戴着不合适的眼镜N年。当然也有办法就是先拍下镜架,拿到手试戴,但是这个办法费时费力费钱,现阶段的网店是不愿意主动提的。
瞳高也无法确定,线上门店也是不愿意提及的,因为对于网店来说,只要消费者给数据,保证加工数据符合标准就没有其他责任了,本身利润就低,做了瞳高后消费者可能会拿瞳高不合适来走售后,等于增加了售后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
3)售后无法解决,配镜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是配镜失败。消费者体验差,下次就不会再考虑线上配镜了。
线上价格高了,线下价格低了,达到几乎持平后,线下的验光服务单独收费。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这样的渠道才是有前景的。
找到在知乎看到互联网眼镜创业很多大牛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对眼镜深入的模式探讨,个人对眼镜创业也有几点想法,1、互联网眼镜不能单纯靠视光专业人员完成,这只捕捉了需求的一面,应该结合眼健康眼疾专业人员结合才能全方位为客户解决眼睛的需求。2、眼镜只是客户的眼睛的单一需求,如果还能为他戴镜或不戴镜,干眼,保健提供解决方案,客户会觉得这是非常专业的公司。3、眼镜和眼科不分家,其实这可以结合众多的眼科医生,视光医生一起分享的平台,我认识众多的眼科医生,在我们的医生群里发现医生其实也是有这方面的兴趣,医生手握众多眼镜需求患者,而且更有说服力,而且患者或者客户是非常愿意接受眼科医生给推荐的佩戴眼镜款式和治疗,为客户眼睛护航,这样患者会形成黏性,习惯看一个医生或视光医生为他的眼睛做全方位的管理。有眼镜框,镜片加工或设备的厂商欢迎交流...
1. 与生鲜电商一样,电商眼镜行业还是一块待发掘的蛋糕,无论是从市场容量还是利润率来看,市场是非常的诱人。而现在国内眼镜线上交易市场与线下眼镜交易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2. 无论是老牌巨头(如英国的glassesdirect)还是新起之秀(如美国的warbyparker)都有成功的案例,而国外模式的本土化道路已经被无数企业验证过,即在国内眼镜行业线. 国内线上配镜的最大难题还是在处方上。这个也导致为什么很多人宁可多花钱也要去好的眼科医院配镜,一方面专业(验光),另一方面是产品质量。其实很多朋友是冲着验光专业性去的,在一般的配镜店里,往往越带眼镜度数越高。
4. 或许很多朋友会问,国外不也会遇到处方的问题嘛!毫无疑问,是的。但是由于国外的医疗体系,验光师免费的,所以这就使得大家对自己的处方系数非常的清楚。而在国内,由于医疗体系的限制,试想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处方了解呢?又有多少人会没事去眼镜店验光呢。
PS:虽然国内很多眼镜店验光也是免费的,但是由于是免费蹭别人的服务且有时会受到不公正(与验光配镜者对比)的待遇,许多人还是不会去眼镜店验光。而如果是在医疗保险里面,那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我们这种客户,绝大多数都不懂什么眼睛材质之类的。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一点,我们作为客户,就是要体验好,感觉好,安全就可以了。不管专业人员在背后付出多少努力,搞出多少参数之类。
为什么终端很难?难道终端必须要靠母公司来反哺赔钱来养着吗?为什么不能让终端服务点自行创造绩效?
比如,终端店自行销售眼镜相关衍生品(非医药类)和服务(非医疗类)。比如创意眼镜盒,自主验光服务,新款镜架,太阳镜,时尚类眼镜?为什么不能在终端设立3D扫描仪,加上镜架的3D扫描服务,来进行虚拟试戴(央视有时尚那啥的节目不是有吗?)
为什么必须要专业验光师细化到每个节点? 这都什么年代了,技术上采用类似思科网真系统,加远程控制(远程医疗技术)来让总部的验光技术优秀人才通过远程技术服务各个地方的客户。不可以?
为什么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在眼镜配眼镜?为什么不能是视觉体验清洁保健解决方案中心?我不单单需要配眼镜,还需要定期眼睛视觉保健服务。需要一些视觉解决方案,比如护目镜,电脑视觉保护,防止近视散光培训服务等。
追求性价比的,和追求高品质的都可以被统一满足,那就是保证高品质前提下的公平合理性价比。
眼镜的产品是一个医疗或者辅助矫正工具,为什么不能让眼镜的标准化服务更进一步,比如镜片,镜架,验光全部按照流程来进行。而不是凭经验。大众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个来自顶级大师的卓越服务机会,而是绝大多数的专业人员的安全正确合理的服务。
是不是可以这样:客户感觉自己的眼睛疲劳,视觉有些模糊,先上网进行预约,然后行进到就近10公里内的体验店(交通便利,不贴罚单,公交方便的地方)进行视觉数据采样分析,如果体验店依照规则无法确保准确验光或者处理,就连线总部高级技术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分析数据。如果需要配镜,对客户的头型和面部轮廓进行扫描,输入电脑,结合数据库中的各种镜框进行3D匹配,感觉视觉效果,在以体验店的试戴镜架,感受重量力度。确认镜架和验光数据后,由总部人员进行配镜,快递发送到客户手中或者体验店。客户可以每三个月到体验店清洗矫正一下眼镜。顺便买一些眼镜盒,太阳镜,偏光驾驶眼镜,游泳镜什么的。
最后,我如果没有记错,卡尔蔡司这家光学公司也是提供眼镜定制业务的。看看他们也是做到了上面的局部类似体验。
ps:昨天去给老婆配眼镜,结果被贴条,150没了,关键我就上了一次眼镜店看了几分钟就回到车上等,还能被协警贴条,丫都是谍报工作出身吗?不表了。
探索线上零售形式,协同线下服务,打造双向流量转化闭环。疫情零星反复,可预见未来仍将与疫情长期并存。疫情对传统零售行业的消费形式带来新的冲击,流量开始向线上收拢。虽然当下互联网零售尚未对眼镜零售业造成实质冲击,但眼镜行业供应商可以借此机会积极探索线上零售新形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如利用直播、眼镜穿搭教程的形式吸引流量,由线下零售店承载流量并通过多样化服务与客户发生交互,优化消费者购镜体验,增加购镜粘性。也可以通过健康用眼培训、视觉康复训练等教学形式吸引流量并传导至线下零售店、眼科医院和眼视光诊所,并通过专业验光服务与线上活动和知识相衔接,形成购镜消费者流量转化闭环,并引发口碑传播和裂变。虽然目前眼镜行业线上零售实践仍在探索阶段,但有61.7%的消费者认为线上购镜性价比更高,并且形成线上零售网络、与线下业务相辅相成的销售形式对产品宣传和市场教育均有促进效果,值得尝试和推进。 电子产品全年龄、高频度使用,及受疫情期间网上授课等影响,消费者对近视预防的重视及对眼镜佩戴舒适度等需求进一步提升。随着眼镜店向眼视光中心转型,消费者对眼视光产品多样化需求推动功能性镜片的内容不断革新,例如对视力矫正、术后防护等有特殊屈光需求的人群需要更多可选的镜片种类。同时,越来越多的镜片厂商介入功能性镜片市场,随着视觉健康相关理论的完善,周边离焦镜片、近视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等功能性镜片的出现和应用也从供给端推进眼镜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协同眼镜零售端加强市场宣传和教育,功能性镜片未来有望占据镜片市场主导地位,成为眼镜厂商的新增长极。 在眼科医院及诊所强势宣传下,消费者对零售端的专业程度愈发看重。有60.8%的消费者认为眼镜零售店的验光、配镜等专业服务认可度不及眼科医院和眼视光诊所,并有48.0%的消费者对时尚潮牌眼镜的专业性保持怀疑态度。眼科医院和眼视光诊所的双重压迫和消费者购镜主观意愿发生变化,使眼镜零售店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倒逼厂商主动加强设备、人员、产品与流程专业性的投入与培养,提升技术和服务专业度。只有科研创新与人才发展齐头并进,持续的创新研发和人员培养投入,才能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抓住市场发展机遇,扭转当下被动局面。 以新疆棉事件为导火索掀起国货热潮,燃起国货消费自信,眼镜行业供应商可以借机纠正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和质量的认知。消费者认同进口镜片比国产镜片质量更优的比重为34.4%。尽管仍有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镜片的质量存疑,但在消费者“国货意识”日渐强烈的浪潮下,选择国内产品的比重有望持续提高。在此背景下,相比2019年,国内头部企业的销量份额提升了0.8%,眼镜行业供应商可以顺应市场潮流把握销量优势,转变以价换量的销售思维,乘势而上宣扬国产镜片的价量优势和专业程度,进一步消除认知误区,培养消费者的品牌自信眼镜行业。
外行插几句。有困难才有机会,这个不是我想要装什么,如果没有困难眼镜行业应该是最迅速被电商取代的行业之一,因为利润率太高了。不过眼镜店本身利润并不一定就很疯狂,因为:1,店租的成本很高;2. 销售数量以及销售额太低。实际上开不下去关门的眼镜店也不少。眼镜店是一个没有太大门槛的行业,竞争相对来说是充分的,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是不会有特别高额的利润的。认为眼镜行业是暴利行业是一个误解。它知识利润率很高而已。但是电商有独特的优势,他既没有高店租成本,又有巨大销售额的特征。眼镜电商是潜在的暴利行业。
有人觉得眼镜电商的在国内的最大阻碍是验光,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会比选择适合自己的镜架更容易解决。实际上在欧洲或者美国都是独立的验光师验光的,配眼镜不论是去店里配还是去网上配,都一样要去验光师那里先验光,然后拿着单子去配眼镜,可以说验光在这里没有网上和网下的区别。不过眼镜电商也没有一下子红火起来,主要原因我觉得还是和网上卖衣服类似:好不好看合适不合适最终是要戴上眼睛才知道的。想想你去配一副眼镜,在眼镜店的要试多少副才找到合适的?有时候试遍了也找不到满意的。
另外一点,买镜架除了外观之外还有尺寸的问题,一个镜架戴起来是松还是紧,是太大还是太小,用户根据数字标识的尺寸根本无法判断,因为他们还不熟悉这些尺寸。每一个网上眼镜购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到自己合适的镜架。不过这个问题虽然很难解决,但是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如果真的想在网上买眼镜买的满意,用户需要熟悉适合自己的尺寸,知道适合自己的款式。这只能由用户自己去学习,去琢磨。作为电商要做的,就是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到自己适合的眼睛款式。这意味这每一个用户都是需要成本去开发的。不过好处是第一次大致成功了之后后面这个消费者就很可能只从网上买眼镜了。
用户学习和了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镜架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自己去店里试不同的镜框,把自己试了合适的镜框拍下来,包括尺寸(一般标注在镜腿上)。如果不方便拍就记下来。款式只要记大概的样子就行了,尺寸最好精确一些(这是一个非常不厚道的事,但是市场是残酷的,我相信眼镜店会越来越感受到电商带来的威胁的)。另外,镜架也可以分为 大 中 小 超大 超小,用以适合头部大小不同的人。用户找到一次合适自己的尺寸,以后按照那个尺寸配镜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除非他的头部长的很奇怪。没有在网上配过眼镜的人一开始是不知道适合自己的款式和尺寸的,电商需要在网上很仔细的教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镜架的最好途径:去店里,试出自己满意的镜架,记住款式,记住三个表示尺寸的数字。然后来网上尝试。
由于大部分用户都未曾在网上购买过眼镜,电商要做好准备投入一定的资源去慢慢教育市场,开发市场。比如,对于第一次购买眼镜的人,给他们极低的价格去尝试第一副眼镜。用最普通的镜片加自己品牌的镜架,可以免费给用户,同时找个小地方收一点点费用弥补成本。比如镜片镜架都免费,但是镜片装配收一点点钱,再加运费,大概就差不多了。免费送出第一副眼镜可能是最好的开发市场的方式。用户如果感觉还满意,他们中有一部分很快就会来再买的,因为原来免费的镜架和镜片都不是很好的,比如镜架不够漂亮,镜片没有一些镀膜。通过宣传,用户就会希望买到自己喜欢的镜架,再多花点钱买薄一些的镜片,各种镀膜的镜片,加硬啊,防水啊,抗辐射等等。如果价格便宜,用户会更容易尝试第二次。另外,即使是基本款加基本镜片完全免费,也是有一些用户会愿意加一点钱购买更好的镜片或者镜架的,这也可以弥补免费带来的亏损。
这个相同策略可以用来教育用户去医院找眼科医生验光,去医院找眼科医生验光并不贵,不像美国欧洲,验光师像临床医生一样,收费相对眼镜价格来说是比较贵的,比如一副普通眼镜200美元,验光需要50美元,差不多是一副眼镜价格的1/4。相对来说中国验光根本不贵,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已。大家还没有习惯去医院找眼科医生验光,都觉得验光是配眼镜时候的事情,是配眼镜的地方应该有的服务。为了鼓励第一次使用,可以给第一次注册,并上传他的验光数据的用户免费眼镜,或者直接的折扣,比如100块的折券。相对于找到自己喜欢的眼镜架,我觉得教育用户去医院验光是更简单的事情。网站上可以宣传医院验光更可靠,当然事实上也是如此。
现在大家习惯一副眼镜花上千,戴着就戴好几年,每次买眼镜也很慎重。这些都是价格太高造成的。眼镜本身是具有时尚消费品特征的。几十块钱的东西卖到上千快,人为的把这个市场从时尚消费品变成了类似耐用消费品的市场了。当价格降下来之后用户会逐渐把眼镜当做一个可以多次消费的产品的。可以买了不是很满意又换,像买衣服一样。除了用户为不同镜架而增加购买眼镜频次歪,也可以鼓励用户同一种镜框配两幅甚至三幅眼镜,一副看电脑或者阅读,一副做太阳镜,一副户外用。这些不同场合的使用对于镜片的要求会略有不同。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眼镜除了调整视力之外的其他功能的,比如不同款式搭配不同衣服,不同镜片用于不同场合。眼镜电商应该尽量降低价格来开发首次用户,把利润来源放在用户重复购买以及高端用户上。这样可以最快速度打开眼镜电商这个市场,同时建立自己在这个市场的主导地位。眼镜电商我相信是有很大很大的市场空间的,首次用户开发成本很高,但是一旦一个用户尝试使用,这个用户后面继续网上购买眼镜的概率就会很高。即使是电商压低利润,我相信单个产品的利润率仍然会很高,这样的情况下用户消费数量或者频次稍微增加一点,电商的利润就会大幅度升高,显示出电商巨大优势。im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