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叶片长度不断刷新带来需求增量,叠加售价下降满足下游客户成本要求,碳纤维在风机行业中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业内人士郝先生告诉财联社记者,随着技艺的成熟和规模效应的显现,目前大丝束碳纤维售价同比下降了20%,达到叶片生产企业可以接受的区间,今年风电叶片行业对大丝束碳纤维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去年,市场上“一丝难求”。
为满足市场需求,上海石化600688)(600688.SH)、吉林化纤000420)(000420.SZ)、光威复材300699)(300699.SZ)等企业加速推进大丝束碳纤维产线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投产。同期,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在加快施工进度,首套大丝束生产线%。
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主要原丝生产企业吉林碳谷(836077.BJ),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今年风电行业需求增速较快,其他行业需求也有增长,公司新产能规划较多,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建设速度。
资料显示,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粘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纤维等)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一种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其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等行业。
碳纤维材料硬度高、质量轻,适合风电叶片大型化的趋势,目前碳纤维已经呈现取代玻璃纤维的趋势。不过出于成本考虑,风电叶片使用的碳纤维是低成本的大丝束碳纤维产品。
“风电叶片是拉动碳纤维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今年呈现加速趋势。主要是由于维斯塔斯解决了碳纤维板应用在风力发电叶片上的工艺问题,将拉挤碳板用到了风电叶片。”碳纤维设备供应商香港同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进入2022年,风机叶片长度连续刷新,4月6日,由时代新材600458)(600458.SH)制造的TMT185陆上风电叶片长91米,为当时完成静力测试的全球最长陆上叶片;4月7日,中科宇能与金风科技002202)(002202.SZ)联合开发的SW/GW93叶片长93米,刷新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记录。
对此,前述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解释到,碳纤维减重效果明显,90米以上的风机叶片均需要使用碳纤维。“目前大型风机占比快速提升,对应叶片变长,碳纤维需求相应增加。”
此外,售价下降成为碳纤维需求提升的另一个催化因素。“此前,碳纤维高昂的价格让存在降本压力的风电行业望而却步,随着工艺的发展,以及规模效应逐步体现,碳纤维成本和售价不断下降,大丝束碳纤维价格已经到了风电企业可以接受的区间。”郝先生介绍:“生产企业从规模、工艺等多方面降低成本,比如拉丝技术成熟以后,以前不能用的原丝可以用了。”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国产T300级别48/50K碳纤维市场价格参考140-145元/千克。“此前油价低的时候,原料价格较低,碳纤维售价可以做到110元/千克。”
对此,吉林碳谷证券部工作人员同样表示,随着公司产能的扩大,碳纤维原丝价格还有下降空间。
首创证券认为,得益于全球碳中和背景下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以及叶片大型化背景下碳纤维的渗透率上升,未来风电叶片仍将是拉动碳纤维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而应用于风电叶片的碳纤维2021年全球达到3.3万吨,预计2025年达到8.06万吨,CAGR为25%。
据了解,目前碳纤维行业的有效产能高度集中,国内上海石化、吉林化纤、光威复材、吉林碳谷等企业纷纷布局大丝束碳纤维产能,均有望受益于风电叶片大型化趋势带来的大丝束碳纤维渗透率提升。
事实上,上述头部企业的收入增长也印证了行业需求的变化。其中,吉林碳谷在过去三年,公司24K/25K产品销量复合增速约86%,大丝束碳纤维放量正是源于风电需求的旺盛。
其中,上海石化具备“原油—丙烯腈—原丝—碳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2.4万吨原丝、1.2万吨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已开工,目前,首套单线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日中期交工,预计一阶段6000吨/年产线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吉林化纤方面,公司持股49%的吉林宝旌具备80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计划2025年前形成1.2万吨/年碳纤维产能,此外,公司新建1.2万吨碳纤维拉挤板材项目。
原丝方面,吉林碳谷现已形成小丝束、大丝束齐头并进的局面,具有4.5万吨/年柔性产能,是国内唯一大量外售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企业,约占国内原丝消耗的50%,计划未来2-3年新增15-20万吨左右原丝产能。
国内现有产能主要以前述公司为主,同时各路资本也在跑步进场,准备抢占碳纤维市场红利,从目前公布的项目投放计划来看,我国未来几年的碳纤维新增产能有望超过20万吨,方大炭素600516)(600516.SH)、万华化学600309)(600309.SH)等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入局,据券商研究报告分析,我国碳纤维领域或诞生千亿级体量的上市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碳纤维在风电叶片应用量的不断提升,部分下游风电整机企开始酝酿介入这一领域,为产业链提供支撑。“据我了解,主要的整机企业都有这个打算。”郝先生说。